1月12日,相城区13家镇级农贸市场的年度长效管理暨垃圾分类督查考核结果公布。在这次“大体检”中,85%的市场得分超过90分(优秀),扣分项也以可立即整改类为主。整体来看,相城区镇级农贸市场目前的硬件配备和管理制度,已与生鲜超市和大型市场看齐——而这样的转变,仅花了半年时间。
十年老市场靠管理重焕青春
早在去年7月份的全区农贸市场检查中,大部分市场的“病历”上都写有“墙面有蛛网”、“场内有多处积存垃圾”、“农残检测不规范”等“重症”,其中,漕湖市场情况较为突出。
“原来,这里水产摊位污水直流、泡沫箱乱堆,蔬菜摊位出摊经营现象泛滥,通道成了‘拣菜间’,附近居民不愿来买菜,市场生意日渐惨淡。”漕湖农贸市场管理负责人周龙民说。
2017年下半年,漕湖市场的管辖权下沉到观塘社区,领导架构更为精简。社区保证更多人力、财力的投入,保洁频次从每天3次变成5次,10多个残破不堪的垃圾桶换成30个崭新的分类垃圾桶……此后,市场的管理慢慢走上正轨。在最近这次全区检查中,漕湖农贸市场的排名从第九位跃升到第二位。
市场环境的显著提升,也获得了商户的广泛“好评”。在该市场经营蔬菜生意的颜凤表示,最近半年,自己摊位的日销售额从大几百块涨到了两千多块。
相城区市场监管局市场合同监管科科长司建青介绍说,区内大部分市场建成时间已达十年左右,相关部门正在逐年对其升级改造,今年北桥、望亭农贸市场就将迁入新址,“但在过渡期内的其它市场,绝不能走粗放化管理的路子,而是要对照生鲜超市、大卖场标准,为相城百姓提供既安全又舒心的购菜环境。”
管理向下责任向上
“这半年来的改变,说到底,还是源自一轮创新改革,下沉了管理力量,夯实了主体责任。”司建青认为。
2017年上半年,相城区13个镇级农贸市场进行管理主体“大换血”,管辖权从区级主管部门下沉到街道、社区等,由他们进行直接管理。但变革之初,由于基层主体积极性不高、专业化程度不够,管起来是“西敲一棒槌,东打一榔头”,缺乏重点抓手。到2017年7月份联合检查时,全区农贸市场汇总发现的各类突出问题竟多达百余条,比改革前还要多一倍。
于是,相城区市场监管局果断制定整改举措,联合商务、消防、城管等多部门,在去年下半年出台了一个包含证照管理、市场秩序、食品安全、环境卫生以及平安诚信市场建设五大类共计26条的《相城区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办法》,每条小项全部对应扣分项,如地面不整洁扣1分,未见明码标价扣1分等。每半年市场监管部门牵头进行一次统一检查,每个月对部分市场进行“双随机”抽查,结果全部向社会公示,并与市场的绩效奖补经费挂钩。如此一来,市场改造和管理的积极性立即获得了提升。
“我们前后投资了60多万元进行下水管网、消防设施的改造,市场内的环境获得了显著提升。”陆慕农贸市场的负责人杨伟龙说。
举一反三 市场管理获全方位提升
这半年间,除了环境明显改善外,相城全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也取得长足进步。以本次长效管理考核结果为例,13家被检市场全部配备蔬菜农残快检室,从半年前的日均检查10个批次提高到了16个批次,全年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%以上。半年内,各镇级以上农贸市场未发生过一例猪肉注水、添加瘦肉精等违法行为,进场肉禽、水产品全部索要进货凭证和票据。
另外,相城各农贸市场还紧跟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步伐。据了解,最迟于2018年2月,全区各市场都将配备有机垃圾处置设备,即菜叶、动物内脏等有机垃圾做到即产即清,不必依靠环卫部门清运。经过生化分解技术,设备最后“吐出”只有十分之一重量的“天然化肥”。其余部分有机物将转化为液体,排入污水管网。目前,13家镇级市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已全部到位,部分市场还派驻专人指导商户分类,并进行二次分拣。
据了解,2018春节前,区市场监管局还将牵头相关部门,对各家市场进行一次节前安全和环境抽查。司建青表示,身为主管部门,他们将继续用制度约束、用检查督促,努力让全区农贸市场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,打造文明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