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度红火炙热的打车软件,正在经历着“冰火两重天”般的骤然变化:继取消对乘客端补贴之后,滴滴、快的两大打车软件近日均停止了对司机端的补贴,但市场“冰冷”随之扑面而至。
在经历了数月激烈的“烧钱大战”之后,24亿元补贴却未换来消费者的黏度,打车软件市场如今正走到发展的十字街头。
一轮、两轮、三轮……直到五轮,记者14日早高峰时在上海市区都未能用“滴滴”和“快的”叫到出租车,而使用上海强生的官方叫车热线,数分钟内就叫车成功。
而仅仅在数月前,同样是早高峰,报出同一出发地和目的地,“滴滴”和“快的”的响应都只需一轮,响应时间也多在90秒左右。在“补贴白热化”的年初,这一结果更被缩短到60秒以内。
出租车司机王盛曾是“滴滴”和“快的”的重度爱好者,但从8月起,他索性不再给原来专门用来接单的手机续订流量套餐,回归了听电台、接电调的“老路子”。
近日,交通运输部发文明确指出要“逐步实现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统一接入管理”,使打车软件合法市场地位正式确立。然而,乘客叫车成功率开始下降,司机使用积极性也在变差,打车软件黯然遇冷。数据显示,截至5月17日停止乘客现金补贴,滴滴打车已补贴了14亿元,快的打车补贴超过10亿元。在多重因素影响下,这24亿元补贴目前正面临“打水漂”的危险。
补贴“高台跳水”是最大的影响因素。一项门户网站调查显示,两大打车软件停止现金补贴后,有52%的受访网友表示不会再用打车软件。王盛则算了一笔账,没有补贴还用打车软件的话,等于是自己贴钱接单。
打车软件也遭遇了电调中心的强烈“围追”。以上海的强生、大众出租车公司为例,4元的调度费和免费通话功能使得“电调接单”再度增加了吸引力。